【先秦】
几千年来,灵芝在中国往往披上神秘的色彩,起民间传说也浪漫动人,《山海经》称,炎帝的女儿瑶姬未到嫁时离世,其心不甘则精魂化为芝草,服之可以梦见与所思念的人见面。
【秦后汉末】
灵芝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:
赤芝:主治胸中结,益心气,补中,增智慧,不忘。
黑芝:主癃,利水道,益肾气,通九窍聪察。
青芝:主目明,补肝气,安精魂,仁恕。
白芝:主咳逆上气,益肺气,通利口鼻,强志意,勇捍,安魂。
黄芝:主心腹五邪,益脾气,安神,忠信和乐。
紫芝:主耳聋,利关节,保神,益精气,坚筋骨,好颜色。
灵芝共性:久服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是最早记载灵芝的中医药学著作,此书记载365种药品,并将所载药品按功效和毒性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药<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多服、久服不伤人>。因此,上药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身养命,能轻身、滋补元气、防止老化,不仅可以防治百病,对于一般药物不易奏效的恶疾,又有极佳效果。更可贵的,是其多服不但无害,反有益身体健康、精神旺盛。灵芝则位列上药中之最高品目,居十大名药之首,其地位更高于人参。
【汉】
《汉武内传》就有灵芝抗老的作用进行了记载:【食芝延年不老,与真人同寿】。
东汉末年,随着道教的兴起,炼制和服食丹药成为了一种时尚。作为“仙药”中的上品,灵芝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各种道家典籍之中。
【三国】
《魏志-华佗传》也称阿者山中迷路,得仙人指点,服食黄芝之后,得享高龄及精力过人。
【东晋】
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·仙药》里说:“五芝者,有石芝,有木芝,有草芝,有肉芝,有菌芝,各有百许种也。”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各种芝草的形态和功效,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“诸芝捣末,或化水服,令人轻身长生不老”。
【隋唐】
道家甚至发展出了一整套采集和服食灵芝的方法,比如成书于隋唐年间的《太上灵宝芝草品》,这本书收录进了道教典籍总集《道藏》中。从这些典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,道家所说的灵芝仍然是一大类形状各异的仙草的总称,并非特指某一种菌类或植物。这些仙草主要分布在蓬莱、昆仑这样的仙山,在凡间出现时则意味着祥瑞。显然,这数百种仙草里,绝大多数按图索骥都是肯定找不到的,除了某种红色的菌类。于是关于仙草的想象就慢慢集中到了这种菌类身上,也让它独占了“灵芝”这个原本是统称的名字。《新修本草》:“五芝,《经》云:皆以五色生于五岳。诸方所献,白芝未必华山,黑芝又非常岳,且芝多黄白,稀有黑青者。然紫芝最多,非五芝类。但芝自难得,纵获一二,岂得终久服耶?”
【五代十国】
最早记载宣皇帝《游七山寺赋》中说:“山多宝玩,地出琼珍”这里的琼珍就是指灵芝,寓意“珍宝”。
【宋代】
民间传说也称灵芝有起死回生、长生不老之功效。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《白蛇传》中,就描述了白娘子为就许仙而盗取仙草的故事。
宋王安石在《芝阁赋》中记述了朝廷诏令民众寻找灵芝的情景,当时一年进贡的灵芝高达数十万株之多。不过灵芝的功效究竟如何,哪怕是最痴迷于炼丹术的皇帝也应该心知肚明:他们吃了如此之多的灵芝,别说成仙了,活到60岁的都不多(中国皇帝的平均年龄是39岁)。
【明朝】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
青芝,又名龙芝,酸平无毒:主治明目,补肝气,安精魂,仁恕,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,不忘强志。
赤芝,又名丹芝,甘平无毒:主治胸中结,益心气,补中,增智慧,不忘,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黄芝,又名金芝,甘平无毒:主治心腹五邪,益脾气,安神,忠信,和乐,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白芝,又名玉芝,辛平无毒:主治逆上气,益肺气,通利口鼻,强志意,勇捍,安魂,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黑芝,又名玄芝,平无毒:主治疗利水道,益肾气,通九窍聪察,久食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紫芝,又名木芝,甘温无毒:主治耳聋,利关节,保神,益精气,坚筋骨,好颜色。久服轻身不老延年。疗虚劳,治痔。